破除“债务陷阱”论 中国以互利共赢回应质疑
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破除“债务陷阱”论 中国以互利共赢回应质疑

破除“债务陷阱”论 中国以互利共赢回应质疑

作者:中国建设企业交易中心
发布时间:2023-03-09    浏览:

中国外交部长秦刚7日在记者会上谈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时,明确回应所谓“债务陷阱”论:这顶“帽子”无论如何不能扣到中国头上。全国两会期间,多位委员、学者亦以实例回应质疑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和更广阔发展空间,所谓“债务陷阱”实为“话语陷阱”。

  互利共赢回击质疑
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,引用数字回应“陷阱”质疑:世界银行报告预计,到2030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,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。10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用建设成效证明为沿线国家带来的绝非“陷阱”。


  顾学明指出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有两个重点施策方向:一是提振信心、激活存量。可以通过办好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方式,与更多相关方一道总结经验、规划未来、凝聚共识;关注减贫、卫生、教育等领域,打造更多“小而美”项目,提升更多国家民众获得感、认同感,实现互利共赢。


  二是开放升级、扩大增量。稳步扩大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提高自贸协定综合利用率,加快建设覆盖“一带一路”的自贸区网络,以制度集成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。


  民心相通回应抹黑
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户思社认为,中国在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,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真实故事,本身就是对西方抹黑打压的回应。


  近年来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患上了“中国威胁偏执症”。一方面,它们企图通过“蓝点网络”“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”“全球门户计划”等国际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对冲“一带一路”;另一方面,它们给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贴上造成沿线国家“债务陷阱”“债务风险”等标签。


  户思社建议,中国地方政府要加大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地方的交流合作,同时鼓励更多民间组织、社会组织、非官方组织走到“一带一路”的前台,推进与沿线国家的交往,通过把一个个理念落地为具体项目,创造更多“面对面”“零距离”的接触机会,为民间交流清障铺路。


  对症下药降低风险


 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蔡春林表示,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根源在其经济结构不健康,缺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。中国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推动金融合作,建立更健康的金融体系和经济模式,减少债务风险。


  秦刚在记者会上指出,据统计,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中,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占比超过八成,这才是发展中国家债务压力的最大来源。特别是去年以来,美国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急速加息,各国资金纷纷外流,使有关国家债务问题雪上加霜。


  蔡春林认为,未来中国可通过提供技术援助、投资基础设施、促进贸易等方式来帮助相关国家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,降低其债务风险。同时,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,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,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借贷和投资方面享有更多权益和机会。


数据来源:中国新闻网

沪ICP备09008023号 Copyright © 2017-2027 版权所有